【文明路透社】白衣:你们联盟一开始是叫聯合國,后来听说是有与其他盟合并,所以你们现在内部架构是怎样的?
【聯合國】如一:我是一个游击兵类型的玩家,属于宋代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类型的人。其实联盟的大小多寡我本身没老K那么在意。毕竟游戏嘛,我也不希望太累。因此内部分工的具体情况我不是很熟悉。不过我的角色定位很清晰——狗头军师……
【文明路透社】白衣:白衣看到你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一般认为,要让对方心存胜利希望,觉得仅差一步即可获胜,才是战略家应该做的”,所以这是指长安战役吗?你们战前叫阵了好久,就是为了激怒对手,诱敌深入吗?
【聯合國】如一:这是战略思想,但长安作战其实我并没有一开始就参与。从最先进兵的人员你们可以看见,他们更喜欢正面作战。
但之后我们内部的军演其实是使用过这个策略,而且极其奏效。虽然后来白衣进来看到内部军演打了个3战损(看着都觉得奇葩)。但军演的战术质量超过了长安。
长安个人认为是歪打正着。属于前期并没有特别想好战略和战术,导致了前期和中期进兵完全不受控制,前期进兵错误导致最后反攻时,我统计兵力却找不到反击之兵,这就可以看出战略之初对敌方兵力是有误判的。
或者说,长安之战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诱敌深入”的战略思想。是打到中期后的改变。
【文明路透社】白衣:根据你所说的:“按照人类的学习速度,只需要两次(或不到两次),他们就知道哪些战略可用,哪些地图该怎么打了”,那么你后续指挥的战斗,会玩一些技巧来适当性的掩盖你的战术吗?事后会揭露还是说只做内部的分析复盘呢?
【聯合國】如一:包括长安之战,包括内部军演在内,我们都是边战边读盘,战后再复盘的。没吃过猪肉但看过猪跑,跑个几次隔壁农户也知道怎么养猪了。我的工作习惯也会尽量“隐藏策略”或者更多释放“战争迷雾”以混淆敌方视听。这个游戏节奏够慢,所以试错和学习速度都会变慢,因此等到别人清醒时,可能优势已经巨大,这是我希望看见的结果。
【文明路透社】白衣:你认为长安战役的防守方是“不可能”胜利的,所以你有尝试过约架老K,与他来共同实践这件事情吗?
【聯合國】如一:我们内部军演就“约架老K”了。长安之战的地形,我若是敌方指挥官,我只会采取两个策略:1.直接放弃; 2.尽可能消耗对方兵力,最后拖入平局。在现有兵力结构下,某些地图是“不可能胜利”的。
我们在内部军演时采取了类似地图,白衣进来也看见了。如果你截取了当时的地图,即便我们在面对自己联盟最强前线的时候,依然敢于作战。原因也在于:“地形的不可能胜利”法则。不然按我个人的习惯,即见不胜,何必伤兵……
【文明路透社】白衣:当“双方指挥官清楚知道胜败关键在哪里”的情况下,或者说当“你清楚知道胜败关键在哪里”,而你又处于弱势方,你会直接跟你的将士们说吗?会担心士气的问题吗?
【聯合國】如一:我会直接说,而且第二次军演我都骂过人。
有些战局,一眼就知胜败。明知是死而慷慨赴死,那是有信仰。可你打个游戏打出个“奇葩信仰”你觉得怪不怪。
孙子兵法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你要是连死生之地都没看清楚,这不是耽误队友,耽误时间么……
【文明路透社】白衣:“战略战术都是技术手段,战争打到最后都是意志力”,所以你认为自己是那种意志力超强的指挥官吗?
【聯合國】如一:我并不是,拼尽最后一滴血不是我个人的风格,这个和职业有关系。商人只选最优策略,战士才会拼尽生命。这是我和老K的极大区别。我只占便宜,只打必胜(或不败)之战,不会拿自己的兵力或者同盟的兵力去冒险。留得青山在,到哪都烧柴……。
但有时候,意志力是一个指挥官的最终素质。
我们拿长安之战举例子:你如果明知最后是平局,而前期投入了那么大的兵力以死相搏。面对失败是大战损0经验,平局是大战损0经验,你怎么选。
我的选择可能是:我要睡个好觉,输了就输了。但意志力超强的玩家可能会出现:拖,打它5个昼夜,轮流值班,我就不信还赢不了。……
当战术能力相同,科技实力相同,最后拼的,就是意志力了,这个……我拼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