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前的话
80年代后,90年代初的玩家,对于《雷电》这系列游戏相信绝对不会陌生。一款脍炙人口的平版射击游戏,年纪大一点的玩家会在街机上接触,年轻一点的玩家会在PC模拟器甚至家用机上感受,但无论怎样,《雷电》系列于平版射击类中,一直都在玩家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最新的第4部作品,是否能延续它的辉煌,马上看看。
风格熟悉的LOGO标题
游戏画面
与以往作品不同,本作似乎更注重包装了,作为一款没剧情的平版射击游戏,这次居然有片头动画的演绎。CG形式的片头画面,配合激情四射的电子琴及电子吉他演奏,将一段雷电战机从空中航母中起飞、空中翻滚、攻击目标等一系列特写镜头,虽然简短,但可见制作小组的用功琢磨,把游戏的韵味上升到以往所不能达到的层次。
熟悉的红蓝双机准备起飞
起飞时的英姿 攻击目标做得维妙维乔
《雷电》的第3部作品曾经采用了假3D画面技术,可惜得不到玩家的称睐。开发小组MOSS吸取教训后,这次采用了与《斑鸠》一样的平版3D技术。雷电飞机下的场景采用3D环面技术,但实体的飞机、弹幕及**效果却采用2D的画面,这让画面在3D的华丽底下,却又不失2D的爽快以及眩目,经过多年的平版射击发展,这是个普遍让人接受的效果。
正如其他游戏一样,在一台支持16:9的次世代游戏机上,平版射击游戏依然不能把屏幕占满,可玩画面只占屏幕的1/3,这是一个鸡肋式的处理方法,能否更好地利用剩余的2/3?这或许更是开发小组深思的问题。
3D的背景画面以及2D的运动实体结合
华丽的**效果 如何更好地利用16:9屏幕是一个课题
音乐&音效
如片头的音乐相当,游戏中既然是那快节奏的电子乐,每关不同的背景音乐以及BOSS战特有的紧张配乐,都让这部作品炫丽不少,但笔者感觉背景音乐似乎与以往一样的风格及烘托手法一般,没有进步及更深度的飞跃。
一款科幻的平版射击游戏,里面的音效同样是科幻的激光声效,但与以往系列存在的问题一样,游戏过分注重雷电战机的炮弹声效,几乎完全忽略了敌机的炮弹声效,这使得游戏声效有失衡的感觉,也显得相对的枯燥。
华丽的画面与相对逊色的音效不成正比
[NextPage]
游戏操作
本作作为一款平版射击游戏,操作可谓是最简单最容易上手的类型了。所触及的按钮不足5个,这让玩家可以抛去复杂的操控,更专注在弹幕的躲闪攻击中。游戏或许为了顾及街机平台的移植,并没有振动效果,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而游戏的运动节奏,介乎于2代与3代之间(比2代慢,比3代快),而且MOSS小组调整了弹速与飞机速度,炮弹的移动速度要比飞机快得多,这使得玩家需要更加发达的神经反射以及迅速熟练的操作。
游戏的基本操作如下:
LS:移动
十字键:移动(同LS键)
A:射击
B:投掷zha dan
START:暂停菜单
面对更快的弹速,操作需要比以往更高要求
游戏性
本作的游戏性还蛮丰富的,游戏一共有XBOX360模式、分数冲击模式、街机模式以及一个有待玩家解锁的隐藏模式,而且游戏还拥有“简单”与“困难”两个难度的模式,加上可以双人进行游戏,绝对是一个丰富刺激的射击游戏。
一款平版射击拥有丰富的模式选择 与朋友合作双打的乐趣不言而喻
游戏系统
说到游戏系统,我们先看看本作的攻击判定。游戏中,雷电战机的大小与2代的模型相当,而且击中的判定,是击中在飞机的腹部位置,对于一些擦中机翼的炮弹并不会击中飞机,这使得玩家在弹幕中有更充足的躲避空间。本作里面的弹幕,保持以往的密集度,虽然没有《斑鸠》那种的眼花缭乱,但也绝对不容易闪躲。
在游戏本身,雷电始终保留了红(散弹)、蓝(直线)、紫(盘缠)三种类型的炮弹,而且也保留了炮弹升级系统的,不断吸收一种类的炮弹,将会使得威力不断加强。而对于紫色弹,本作还分为分散盘缠以及连贯盘缠两个模式让玩家选择,这真是开发小组细心研究的成果。
本作保留了前作的三弹类型 紫色弹在本作分成两个类型
总结
笔者打完第一关的BOSS战后,感觉第4代的作品,是一部保留原汁原味的《雷电》,本应有的都有,但如音乐音效等不足之处依然健在,虽然MOSS开发小组在画面上、炮弹及游戏节奏上做出细心的调整,但本作仍没人过多令人兴奋的闪光点。热爱《雷电》系列的玩家会对本作有熟悉的热爱,但对于新接触的玩家,似乎没有一个可以痴迷的理由。
适合人群
喜爱平版射击的玩家
喜爱挑战神经反应的玩家
热爱双人齐乐的玩家
画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