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国内tv游戏市场的复杂程度是年幼的我完全不能理解的。网吧的崛起,国家禁令的颁布,媒体的抨击这些历史事件网上都能查到,就不再多说了。
总之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大家曾近一直热衷的TV游戏变成了“玩物丧志”的代表,游戏机也变成了毁人一生的邪恶道具。因为它“不合法”。
后来,周围的人也都义正言辞的松开了“不合法”的家用机的手柄和街机的摇杆,将他们的手伸向了“合法”的鼠标和键盘。
从那时起一直到网络普及的数个年头的时间里,我的TV游戏路变的前所未有的孤独。中国人对于即时战略的爱很深,从红警星际到到魔兽dota lol,哪个不是红遍大江南北,而即时战略这种东西对于一直玩tv游戏长大的我而言,只能说虽可玩,却无爱。
要说我这个人还是很喜欢交朋友的,但是中学三年,我没有遇到一个和我一起玩tv游戏的朋友,高中三年我总共遇到了两个其中一个还是只踢实况的,那种“茫茫人海中我们相遇了”的感觉油然而生,找一个玩友难度简直堪比寻找另一半。
于是大多数时候,看着学生的大部队涌向网吧的时候,我只能形单影只的回忆着昨天FF的游戏进度;当大家在教室激烈讨论兵种相克的时候,我只能一个人在座位上翻看《电子游戏软件》。(现在玩到好游戏去A9发个贴,虽然马上会有大量喷子黑子前来一战,但是比起那个没人理你的年代,也要好的多,幸福得多。)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在国内,其实TV游戏也曽有大时代的,不过从主流到小众再到异类,人员逐渐流失,最后还坚持在这一阵营的玩家实在太寂寞了,太孤立了。
如果国行游戏机正式进入中国,就算不能引起轰动,只是掀起小范围的热潮也好。至少也能让我们这种坚持了多年的老玩家小小风光一次,让我们走在大街上时,走在地铁站时,看着国行游戏机的宣传海报,能自豪的说出“其实我是老玩家”吧。
二.关于障碍
2006年,我上了大学,因为是日语相关专业,所以玩TV游戏的同学终究是多了一些,算下来能达到两位数,但那已经让人非常振奋。
但即使如此,十个人和全校相比,我们依然是异类。
大学时代时常会去打一些零工或是翻译些资料来赚取外快,而这些钱也都无一例外的投入了游戏中。
很快,我就在宿舍里放置了PS2,显示设备用的是学长那里淘来的二手显示器插上分量转VGA线,然后再花四十铜板去澡堂前面小地摊买了一个廉价小音箱,无忧无虑的游戏生活就这么开始了。
大学的几年,我玩游戏玩的几近疯狂,PS2上的游戏那么多,而且一张才5块(那时的正版意识是0),简直是掉进了游戏的海洋。
为了玩游戏可以一旷三天课,可以一周不洗澡,可以天天吃泡面。
记得当时为了保证健康的作息时间,学校宿舍夜里11点就断电,而为了保证我自己的作息时间,不惜去请教物理系的学长,学来了自己拉电线的黑科技,从此夜夜笙歌。
也记得曾经夜间打FF12,刷究极武器,好不容易终于刷到了,这时室友起床上厕所,睡眼忪惺一脚就踢断了黑科技电线。我顿时无名火起七窍生烟,一个升龙拳就打了过去,对方一个受身起来就是一记最速风神拳,直接打掉我两割血。最后还好其他舍友惊醒,才制止了这场真人快打,不然我要给他当场KO了。
当一款世界级大作发售的时候,我们无需去看什么中文视频,无须去找什么剧情攻略,打开游戏就是简体中文,你说多好?
当你的PS4坏掉,你不用把他送去JS手里,也不用送去香港台湾,而是拿出说明书,找一找维修点,出门做个地铁20分钟就到,该修的修该换的换,你说多好?2010年,我离开了工作室,动身前往日本读研。(哈哈哈少了女朋友这个牵挂在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出国啦哈哈哈……这不是泪!这是眼中流出的汗!!)
多年来玩的是日本的游戏,如今自己终于有机会去到TV游戏的本家,那种激动和欣喜不言而喻。
从西安坐飞机到上海一个半小时,然后转国际线两个半小时到东京成田机场。没有中国近代文学中漂洋过海,长途跋涉的不易,仅仅两趟飞机四个多小时,我就已经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只能说科技的力量让我们生活加倍便捷,却也少了几分深刻和雅致。
安顿好了家我就直奔附近的游戏店,第一时间购入了PS3,结账的时候,我用还不太熟练的日语问收银员,
“这东西坏了怎么办?”
“如果坏了的话,您可以直接拿来我们这里,保修期内我们都给你换新的。但如果您要保存里面的数据什么的,也可以直接拨打说明书里的电话,保修期内是可以免费维修的。”
说明书上面的电话卧槽,买了那么多游戏机我终于特么有机会拨打说明书上的电话了!
结果后来我还真打了几次电话,一次是PS3莫名不能开机(除硬盘外换了一新的),一次是PSN速度忽然变得不好了(SCE那边帮我联系NTT西日本解决的此问题),后来还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打过电话,都是一毛钱不掏满意处理五星好评。
上帝的感觉有没有!?
其实刚到日本的时候,怎么说呢,倒也谈不上失望,但是日本人的文化,以及他们对于游戏的感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狂热。
我想象中的日本啥样儿呢?高中女生都穿粉红色的水手服,秋叶原就是宅男的耶路撒冷,80%以上的人都带着掌机出门,学校里有TV游戏社团,玩游戏是大家公认的高尚情操……
critical miss
全 部 落 空
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天真太神经了(当然)。
先来说说水手服。
在日本的几年生活里,我看到的学生装大都是深色而笨重的,见到的中学妹子不是大喊大叫的扰民不良就是阴郁如幽灵的贞子妹,和“萌”什么的沾不上半毛钱关系。我都纳闷你们都这样了如何保证日本每年那么高的青少年性犯罪率!?都尼玛瞎编的吗?啊骗人的吗?
再来说说秋叶原。
我住的地方离秋叶原不远,后来也经常去,但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说真的,跪了。
秋叶原是我所有对日本的憧憬中和现实差异最大的,同样是冲击最大的。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摔的我稀巴烂,让我怀疑我当年一定是下飞机时舱门打开方式不对,我当时就特么该在两万米高空打开舱门直接跳下来算了,那都不会有我现在摔得狠。
第一次踏出JR秋叶原站的站台,迎面而来的邓丽君的优雅歌声犹如春分拂面;走在路上,超高频率会听到擦肩而过的中年大婶用纯熟的东北话讨论着要给同事带几个电饭煲;配合着巨大“大甩卖!”中文招牌的是早已听腻的“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哦!”的叫卖声。
或许秋叶原曾经是宅男们的耶路撒冷,但他现在已经是天朝大妈的自由市场了。
啊多么痛的领悟!
(当然我这么写是有些艺术加工的成分,女仆咖啡店什么的也不是没有,只不过都渐渐给大商场挤到了背街去。随着近年来天朝购买力不断增强,秋叶原的商场也开始大量雇佣中国营业员,大量摆放中文宣传单,有些店甚至老板都易主成了中国人,在日本人的地盘上,中国人自己跟自己做生意,是不是挺有意思?)
再来说说游戏普及率。
其实日本的游戏普及率已经很屌,只是没有我想象的屌而已。
虽说不是人人都有拿在手里,但是出门转一圈也是能看到成批的熊孩子们盘腿坐在地上联机玩游戏的;山手线上坐个半小时,3DS擦肩人数也是能一口气擦满的;出门逛街,无论哪里街机房和游戏店也都是必不可少的;打开电视,每一二十分钟也是会有猛汉广告出没的;看看自己家周围展览馆的展出内容列表,每几个月也是有游戏展的……
后来我才明白,其实游戏对于日本人来说,就像漫画动画一样,早就成了一种空气般的存在。
是我自己太大惊小怪了。
一件事物为大家所接受的究极形态并不是大家都去关注它,而是他变得无处不在,似有似无。日本这个国家的游戏早已经和他的国风融合了,就像你喜欢吃面条也没必要天天吃一样,当一件事物很自然的存在与你的周围时,你就没必要再去为它证明什么了。
所以我想,我们现在这样满怀期待的等待国行的到来(或是嗤之以鼻),各大媒体高度关注,或看好或抨击,其实风口浪尖上的这都不重要,现在的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新鲜的新闻,一个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发挥着闪耀着太多不属于他自己的光和热,让人们看不清他的虚实(典型例子余X宝)。
真正重要的是,等到风平浪静之时,没有了社会的舆论和人为的歪曲,那时我们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国行,才是最重要的。
四.关于意识
留学期间,我曾在一家牛排店打工,赚些零花钱。
某一天,店里打烊后,我一边收拾厨房一边和一起打工的井上桑聊了起来。
井上桑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家庭主妇。每天早上一大早起来给老公孩子做好早饭,之后送孩子去上学,然后来牛排店打工到下午四点,接下来去超市买菜顺便接孩子,回家做晚饭,饭后打扫卫生,最后睡觉。(卧槽我都想给她颁个奖!)
“井上桑的孩子有8岁了吧?平时玩游戏么?”
“玩啊,不过游戏好贵啊,之前给他买3DS的游戏,两个就要一万日元嘞!不过其他家的孩子都在玩,不给他买又觉得孩子好可怜……”(卧槽颁奖!)
“哈哈哈,我上大学的时候为了买游戏也是勒紧裤腰带呢。”
“咦?刘桑(正是在下)你大学是在中国上的吧?你们不是能玩海贼(かいぞく)版嘛?怎么还花钱?”
“海贼?那是啥?”
“我之前看电视节目说,中国可以搞到很多不要钱的电影游戏什么的,没有这回事嘛?”
“那个啊,原来日语里叫海贼版啊。我们那儿叫盗(ぬすみ)版。”
“ ‘盗’ 版啊……名字起得还真直接啊……名字都这么起了,那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咯?那还在用嘛?”
不好,自己把自己推火坑里了。
“哈哈哈,其实中国也没有那么多人用D版啦,80%的人还是会买正版盘的啦哈哈哈。”
于是我撒了如上这么一个弥天大谎。
井上桑的问题其实毫无恶意和责备,但我还是感觉很不舒服。
后来想办法岔开话题算是搪塞了过去,但是那种羞愧的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井上桑似乎也察觉到了我的异样,从此再没有提过这个话题。
日本人为什么不用D版呢?
首先,日本到处都是游戏店,买游戏很方便,有时候大家一起排队买游戏也是乐趣所在。如果你想省钱,日本也有很多游戏店可以买到二手游戏(虽然二手问题也是TV游戏界的毒瘤,但比D版还是好一些。),便宜划算。
所以他们不需要。
所以日本人从一开始脑海中就没有D版这个年头,在他们的想法里,买游戏就是这样的模式,要么新品,要么中古。这就像你去水果摊卖水果,要么贵的,要么便宜的,而你绝不会考虑怎样抢一筐就跑一样。
在日本人的想法里,使用D版其实和去超市里偷东西是一样的,他们认定了这是违法行为,就绝不会去做。发达国家其实都是这样,人的信誉最重要,一旦失信,可能你穷其一生都很难再拿回来。犯罪一次,就真真正正一辈子抬不起头。
所以他们不敢。
有人反驳说,我用D版不是在超市偷苹果,只是右键复制了一个超市的苹果而已,本来的苹果还在那里没动,所以不算犯罪,我没有给谁带来损失。
那我们假设独一无二的蒙娜丽莎本来的价值是100,那么当你右键复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蒙娜丽莎时,蒙娜丽莎的价格会不会下跌到80,当你复制了10000个蒙娜丽莎时,蒙娜丽莎会不会变成白送的?这样还能说没有损失?
(D版这个东西到底算不算偷窃,其实一直是数字时代发展以来所有人争论不休的问题,比如有人说因为数字时代的产品的边际成本为0,导致平均成本无限趋近于0,所以其实数字产品就该白拿云云。但这些都太专业,我们没必要去辩证。)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tv游戏迷,在留学的几年里,我们时常在QQ上聊一些游戏话题,也是聊得十分投机。
但这货是一个忠实的D版党。
那时我已经“转正”,但因为以前也玩D版,所以还是比较能理解D版玩家的心态的,所以一开始也不在意那么多。
但是随着游戏开销的越来越大,而对方始终可以不花钱玩所有的游戏,再加上那种“有D就玩没D拉倒”的不严谨游戏态度,我渐渐的就有些不爽了。(我相信很多正版玩家都有过和我相同的感受。)
最后终于有一次,那是什么游戏发售来着,网上D版出的很早,我一直在苦等发售的时候,跟那货聊到,
“唉……还有两个星期才发售,等死我了……”
“啊,那个啊,我已经打穿了,那游戏最后(以下省去剧透内容500字)了。你还没玩上吧?D版党的胜利!V!”
卧……………………………………槽?
“特!么!老!子!要!跟!你!绝!交!”
我终于因为正D版的原因暴走了。
难道中国人真的就没有丝毫的版权意识么?
我举一个传统的例子,中国饮食文化几千年,高端一些的大厨其实都是有自己的“秘方”的。比如你是一大厨,绝活就是炖肉,白酒三勺,胡椒一钱,陈皮少许,你就指着这秘方做生意了。但是忽然有一天你发现隔壁菜馆也开始炖肉了,同样是白酒三勺,胡椒一钱,陈皮少许,他还把这方子写出来挂到墙上,与普天之下分享,大家都能白白学走。
你说你是不是气得要死,是不是要去骂他不要脸,是不是要拿出杀猪刀跟他拼了?
如果这时对方跟你说,“我没偷你东西啊?你家的秘方不还是在那儿嘛?”你会一拍脑袋呵呵一笑说道“对哦,原来如此。我东西还在啊,抱歉打搅了。”吗?
是不是觉得场景似曾相识?是不是黑白分明?能不能明辨是非?
其实国人一直都有版权意识的雏形,只是他就是挂钩不到音像制品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话已至此,不再多说。
我并不是要数落对玩D版玩家的不满,相反,造成这种现状我们也都有原因。
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们没有开一个好头,不能像国外一样一开始就提供良好的游戏销售购买环境,导致没有打下良好的意识基础,但是我们难道就要彻底放弃吗?
“小日本/美帝曾经欺负我们那么狠,盗他点游戏怎么了?”“这游戏这么渣还好我没买正版呵呵”这样的脑残言论大家都觉得很合理能接受么?
热门游戏价格爆出天价,随盘附赠的赠品从来拿不到,经常在发售三四天后才拿到游戏,这样的事情大家都觉得无所谓么?
我不想这样下去,所以不管是国行也好别的也好,只要能有改变的可能,我就会支持。